“十三五”以来,昭通市深入推进以高速公路建设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,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“瓶颈制约”到“适应发展”再到“适度超前”的根本性转变。
突出“三个创新”,打通内联外通主骨架。创新融资模式,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,打好融资组合拳。创新建设路径,对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采取“一路一方案”高标准推进项目实施,按照“交通+旅游+产业”的功能定位建成大山包一级公路,成为沿线40万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路。创新人才引培机制,引进高端投融资人才40余人,组建专业化的投融资团队;全面实施“凤凰”“鲲鹏”“雏鹰”等人才计划,引进36名高层次人才、130名优秀紧缺人才;组建由35名专家组成的外援团,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、重大工程技术等给予指导;聘请同济大学、长安大学等高校专家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,培养了140多名工程师。通过“三个创新”,5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658亿元、占全省的14.4%;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36公里增至近800公里,实现了除永善外县县通高速公路,打通11条“出滇入川进黔”大通道。
立足“三个突破”,畅通进村入户微循环。大力实施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在打通“大动脉”的同时,注重畅通“微循环”,累计硬化农村公路2万公里,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万公里,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2332公里,全市1343个行政村(社区)实现100%通硬化路。突破融资难,采取“上级补、政府筹、群众投、项目融、社会捐”的多元化机制,着力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,硬化了8971公里建制村公路。突破管理难,在全省率先启动运政、路政合署办公,整合执法力量,建立健全县、乡、村三级“路长制”体系,制定爱路护路村规民约,落实“有路必管、管必到位”,持续加大对超限超载车辆的查处力度。突破养护难,建立“政府主导、行业指导、专群结合、群众参与”的养护工作机制,每年统筹4700余名群众纳入农村公路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,构建建设为重、管养为要的农村公路发展格局。
强化“三个聚焦”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大力推进农村“客、货、邮”发展,打通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聚焦站点建设,推动“路、站、运”一体化发展,建成农村客运站点120个、客运招呼站524个,146个乡(镇)1343 个建制村(社区)100%通客车。聚焦客运发展,实现农村客运“开得通、留得住、有效益”,完成2102辆客运车辆“大改小”,提供定制化客运服务,满足群众出行需求。聚焦邮政寄递,推进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物流体系建设,推动农村客运与邮政快递、农产品销售融合发展,打通工业品下乡、农产品进城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昭通将围绕“交通强市”战略,构建由25条高速公路,15条铁路和4万公里普通国道、省道组成的“一沿两纵两横”对外大通道,“一核两极四中心”大枢纽,“公铁水航管”融合发展的大物流,新基建引领的智慧交通,“交通+X”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加快建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,使昭通丰富的资源优势,通过大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,为昭通建设“脱贫致富示范区”打牢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