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飘雪的北国到如春的琼州,从中老铁路运营到集成电路封装模具技术研发,广大工匠用时间淬炼本领,用汗水浇灌理想,将工匠精神书写在平凡岗位上,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
新年伊始,“工匠绝活”栏目推出特别策划,《人民日报》记者分赴多地,与报道过的采访对象再次面对面,聊聊新变化,看看新创造,感受工匠精神。
张凯累计避免水损耗约115万立方米——
“用心听测及时维修”
本报记者 叶传增
白天黑夜,严寒酷暑,张凯经常拿着听漏仪器四处巡查。张凯所在的玉溪供电段,担负着昆明站、昆明东站等大型车站及列车的供水,700公里的供水管道,张凯每天不停地徒步听漏。
——摘自《看听测钻 精准定位》
(2022年1月12日)
入夜,两名身穿亮黄色工作服、手拿细长金属棒的铁路职工一前一后,沿着中老铁路玉溪站的轨道缓慢前行。每走几步,其中一个身材瘦高的身影便停下脚步,将金属棒一端竖在地面,另一端贴在耳旁,专注倾听来自地下的动静……
他们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玉溪供电段的听漏工,身材瘦高的是师傅张凯,另一位是徒弟张磊。两个小时的巡查结束,供水管网未发现异常。
铁路上的供水管网多埋在地下,听漏工的职责就是借助听音棒等工具,从各种繁杂的声音中捕捉细微的漏水声。张凯和徒弟的工作时间主要在凌晨,这时铁路上的火车少,噪声小,更容易听出管道漏点。
今年是张凯从事听漏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。14年来,他累计避免水损耗约115万立方米。作为单位里经验最丰富的听漏工,张凯将工作以来总结的“看、听、测、钻”检漏四字诀传授给徒弟们。他经常叮嘱张磊:“保护好听力,听漏的功夫不能丢。”
2021年12月3日,中老铁路开通运营,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张凯投入更加紧张的工作,负责中老铁路玉磨段昆明至研和段的供水设备排查检修工作。在张凯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,中老铁路开通一年多来,他所负责的区域从没有发生过漏水、供水不正常等情况。
“水管埋在地下,只有用心听测及时维修好漏点,才能避免水资源大量浪费。”张凯说,“日常坚守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。新的一年,我会继续在工作实践中将工匠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。”